重新理解创新

创新不等于创造,差异化不等于不同

Posted by Arvin on October 9, 2025

###

在很多的产品招聘要求中,需要我们产品经理具备「创新能力」。

创新理论首次提出是 1912 年,经济学家熊彼得在《经济发展理论》一书中提出。

虽然出现的很早,但,近年来创新变得特别流行。这与我们的经济发展、技术发展和市场竞争种种因素有关,我们先按下不表。聊聊与我们产品相关的。

我们也总是在讨论着创新,记得在一个群内讨论创新,我们将我们时时都在创新的循环中,这一轮的创新成功唯一下一轮创新提供动力/基础。创新不能停止,必须要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实施再创新;即使失败了,也要从中吸取教训,为持续创新提供借鉴。

群内有观点认为:“我们不能一味追求创新,很多时候「创新用户接受不了」。”

那么我理解这句话本质含义可能包涵另方面:

  1. 把发明等同于创新,意即创新就是发明创造一个新事物;
  2. 以牺牲用户价值为代价的创造。

今天的主题,「重新的理解创新」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。

1. 什么是创新

创新,“创”,始也;“新”,与旧相对。顾名思义,创造「新」的事物。

创新一词很早就有,比如《周书》,“创新改就”;《魏书》,“革弊创新”。我们通常理解的创造是指,造出一个前所未有的事物。通常的创新大体上包含两层意思:

  1. 与创造相同,创造一个新的事物,前所未有的事物;
  2. 本来存在的事物,将它更新或者造出一个新的事物来替代它。

以上两层是我结合思考的「创新」定义。

对一件事情不同的定义和范围界定会得出不一样的结果,这就是所谓的想不清楚就干不清楚。

我们现在流行的是西方的思维方式,在英语世界中,Innovation(创新)这个词源于拉丁语,其实英语绝大多数都是源于拉丁语(我们记错的话,我记得初中老师这么提过,后来没有查阅考证过)。它包含了三层意思,其中两层与我理解的一样或者说与我们中华文化一样。

不一样的地方在于,它把包含了一个「更新」的意思,即对原有的事物只进行替换。其实这层意思我们在产品运营中也是经常性的使用。

那么「创新」至少对于我们产品经理来讲,创新即是将新要素、新生产条件进行新结合引入现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,创造出新的价值。

从这个角度,我们就可以回答上面的那个群讨论的观点。

  1. 用户接受不了问题的存在于「过度创新」,追求过分的变化;
  2. 另一个用户接受不了的原因在于「价值衡量错位」,也就是牺牲了用户价值;
  3. 如果是因为技术原因用户接受不了,那也许就是将创新「唯技术论了」。

上面是从概念上解释创新,方便理解,我们举个汽车的例子。群聊发现,我们产品经理特别关注技术,我们就举一个与技术相关的。

在同级别的小轿车中,它们的转弯半径其实大同小异。假设这类汽车的转弯半径是 5m,缩短转弯半径是不是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好的驾驶体验,比如在比较狭窄的上掉头。转弯半径越大,那么就需要用户多几次前进后退进行调整。

一旦缩短转弯半径,在一条双向单车道上,用户一把就能够实现掉头,那么这无疑提高了效率,更好的行驶安全性。这个新的体验正好能够抵消由此带来的成本上升,你能够被应用,那么这就是「创新」,

转弯半径的提升与与转向机、结构设计、材料的承受能力等等技术相关,这就是我们产品经理比较最容易关心的创新层面。

题外话:今年汽车销售不错,我去逛了几家 4S 店,现在的销售顾问好像不怎么讲解,无论是高端车还是中端车。直接带客户去试驾,体验新的电子科技、内饰等等。如果你正好要买车,你可以要求销售顾问给你讲解一些发动机、变速箱等等相关的技术和性能。如果是智能汽车,正好也可以学习一番。

2. 创新的内涵

我们不断地改进质量、降低成本、提高效率等等,把未被满足的需求或潜在的需求转化为机会,创造新的用户/客户满意–为用户/客户创造「新的价值」,以达到创造用户/客户的目的。若以「竞争论」的角度来看,还包括提高我们在市场中的竞争力。

为什么是用户和客户?

我们最常用的思维方式从产品层面去理解价值,我理解这是「狭义」的创新;创新的定义既然是新要素和新生产方式的新结合,那么我们可以将创新扩大到广义的层面,即以企业的角度去思考创新。

用户是我们产品最终使用的对象,产品能够形成并且能够传到到用户手中,需要全产业链的配合。

所以,我们不能仅仅考虑作为消费者的用户,也需要从企业的层面用同理心代入产品利益的相关方(这点儿在我们群内也分散性的讨论过,这点儿无论是我们 AI 硬件PM 还是互联网PM 均逃不掉)。新的价值分析对象包括供应商、分销商、用户、行业竞争对手、企业本身、合作伙伴等。

比如,微信关闭了新注册公众号的留言功能。因为腾讯这样的公司在公众影响力方面仅次于政府,站在企业层面去思考微信的产品设计,需要考虑政府的利益关系。

再比如,近在眼前的“热锅上的蚂蚁”。不再有的百团大战–社区团购,我说它们是竭泽而渔的做法,其分析的基础就是政府的影响,需要考虑它们在考虑什么,他们的饿需求、利益、行为习惯。

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,共享单车也是,不是说设计了 App 、自行车造出来了、营销推广做了,车子就能愉快的投放到各大城市。最小的层面考虑,这是要占用公共资源的(公共资源有哪些知道吧)。

所以,为什么创新的目的是创造用户/客户,而不是利益最大化。

3. 熟悉的创新

这几年最为火热的是「颠覆式创新」,这种创新形式更多的是对用户/客户需求更加深刻的发掘和认知,从而创造出“全新的业务”和用户/客户价值。比如 apple、小米、DJI 等。

我们一般对这种创新又爱又恨。爱的是之于产品经理来讲,那是自己的高光、荣耀,之于企业来讲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元动力;恨的是这样的创新不容获取、不容易成功,失败率很高。

还有一种创新是「微创新」,也就是对现有进行改良,也是我们使用最多的创新方式,也是文章开头那个群讨论的问题的认可形式。

4. 总结一下

创新是将新要素和新的生产方式进行「新结合」引入应用于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,并创造新价值。

创新不能过分追求变化,不能违背价值衡量标准,也不能为技术论。

创新的目的是创造客户,而不是利润最大化。

创造发明未必是创新,只有能够被应用并创造新价值的才是创新。

发明家爱迪生曾说:“我不打算发明任何卖不出去的东西,因为不能卖出去的东西都没有达到成功的顶点。能销售出去的东西就证明了它的实用性,而实用性就是成功。”

创新需要遵循市场评价原则。

创新思考的层面包含用户和企业层面。

既需要考虑之于用户的产品层面,也需要考虑之于产业链的企业层面。

本文中提到的书籍是经济学家熊彼得的《经济发展理论》,还有供创新思考参考的《工业创新新经济学》,这本的作者忘记是谁了,有兴趣可以去搜索一下。

基于当下 AI 硬件行业市场环境,推荐一本克里斯安德森的《创客》,这本是讲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的制造业革命。

最后

没想到篇幅这么大,本文讲先分享到这儿,通过点「在看」看是否对「创新」这个话题感兴趣。如是,接下来分享基于产品与企业层面的创新形式与内容,创新过程,如何获得创新能力,如何评价创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