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一篇文章探讨了用户需求以及用户需求的形成。
简单回顾一下这两个方面。
因为麻烦,所以需求。人们的现状与内心真实的需要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,这条鸿沟就是就是需求。
用户需求形成需要三个要素:落差、解决方案和用户成本。
今天,将结合这两方面探讨用户需求层次。
用户需求层次维度
产品经理从用户目前的现状出发画一条到用户内心真实需要的线(也就是现状到渴望之间的一条线),然后从需求的角度寻找产品在哪个层面满足用户。
为了满足出行的需要,产生不同的解决方案,自行车、汽车、火车、高铁、飞机等工具产品,也出现了滴滴这样的服务性产品。
拿我们上下班、家庭日常生活便捷出行的需要举栗子。
为了满足这种情况下的便捷出行需要,我计划买一辆小汽车。
从个人驾驶习惯、功能性等偏好上可以选择小轿车、越野、皮卡等产品;
从归属感、尊重层次上可以选择宝马、奔驰、劳斯莱斯等品牌。
所以,这条用户需求线是从产品的效用和精神层面划分需求层次。
显然,上面的例子是用户知道自己需要什么,属于已有的解决方案。从水平方向挖掘用户需求,更好的满足用户需要,丰富用户需要。
还有一类是从用户对需要的可感知性进行探索用户需求。
乔帮主,乔老爷子名言:人们从来就不知道自己要什么,直到你把产品放到他们面前,他们才会发现这正是他想要的。
比如,某天女朋友某天突然对讲:“今天心情特别不好,蓝瘦!”
当她说出这句话的时候,可能是心情真的低落,需要抱抱,求安慰!
也可能是好久没有逛街了,想要买买买!
当她男朋友默默买了一只喜欢了好久的香水送给她。
她高兴的跟一只小白兔一样:“你懂我的欢喜!”
当将她曾经喜欢的东西全部提出来尝试一遍,她表现出什么都不想要,这时候其实她自己可能都不知道想要什么。
唯有一句:“你不懂我!”
求抱抱,求安慰,一般意义上是我们男生第一反应的显性需求;工作那么累,买个小礼物奖励一下,是相对容易想到的隐性需求;她自己都不知道怎么了?想要什么?是深层需求!
所以,这条用户需求线是从可感知性层面划分用户需求:显性需求、隐性需求、深层需求。
一这两条线为坐标轴,可以组合出不同产品解决方案和产品组合。

我们可以用不同的组合创建不同的产品解决方案以满足用户需求。
在同一感知度上做不同效用和情感的产品。
比如,同样是解渴,同样的感知度上。
可以提供哇哈哈、农夫山泉、百岁山、依云。
如果我们把这个效用仅用价格来区分,同样是解渴的水,可以同 1 元做到 10+ 元/500ml 一瓶。
Tips:效用和情感不仅仅价格区分,还可以用实用性、美观性、产品品质等等。
因此用户需求层次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思考:
1. 效用和情感(精神需求)层面 2. 可感知层面
效用与情感维度需求
旧文中我们说,需要是目的,需求是满足需要的手段。即需求是解决用户麻烦的方案,既然是方案,那么满足一种需要也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案。
比如上文中的出行需要,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案。
为什么这么多解决方案呢?因为产品效用与用户的欲望的不对称性。
一般来讲,人的欲望是无限的,这是人的天性、共性。
渣男有了一个女朋友,还在外面拈花惹草;
有了一辆本田轿车,还想要一辆 SUV ,拥有了 SUV 还想要雷克萨斯、宝马。
但是,我们一定知道满足欲望需要支付相对应的成本,无论是时间成本还是金钱成本。
上一篇用户需求的形成也解释了,需求形成需要”落差、解决方案、用户成本“三要素。
而这就产生了需求层次:保底需求、够用就好、越多越好、超预期。

保底需求
用户没有什么大的期待,产品能够解决其基本需要即可。我们自己经常说:“能用就好!”
但是,这类效用需求一定「不能低于某种底线」,不然用户就会弃用。
这个我想大家都有所感触,这几天无线耳机特别火,各种品牌。无论是专业音响厂商、手机厂商,还是各种小的创新品牌。
一定听到这句话:“能出声就好!”,这意味着只要达到过往手机出厂附带耳机的音质就可以了。
但,这并不意味了不需要去探究用户的需要,产品经理需要找到用户的底线在哪里。
比如,买菜的代步车。可能是家庭主妇用,也可能是保姆用。这个车的空间、燃油经济性、车辆尺寸等底线在哪里。
够用就好
这类效用需求特别容易与上面的底线需求混淆。
拿我们人脸识别的例子来讲就特别容易分辨。大家知道人脸识别运用在智能门锁上其实没有那么高的要求。
因为误识率从 2% 提高到 1% 花的成本非常大,且用户不可感知。只要够用就行了。
对应上面的保底需求,用活体检测举例,随便拿一张自己的照片都能开门,这就触及到底线了。顺丰的人脸识别快递柜就是典型案例。
越多越好
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;小孩儿才做选择题,成年人全都要;财色双收。
用不用得上,用的频率高不高,需不需要,全都收入囊中。
前段时间,我们在群里聊汽车来着。
全景天窗,一年都不开一次;电动座椅,买回来只调整一次;电动车窗,春夏秋冬都是空调,半年不开一次车窗。
定速巡航,城市堵成狗,也许回老家高速上一年偶尔可能用一次。座椅加热,半天热不了,热了还烫屁股。
用的时候,用不上,但是买的时候全都想要。
这类需求,对于公司而言,在边际成本与边际收入平衡的情况下,做的越多,收益越大。
但是需要考虑机会成本。比如,做一款智能电视,将 wifi、RJ45、BLE 全加上;屏幕做 8K 高清,智能语音检索,手势遥控全配齐。
如此这般,往往技术难度与研发周期可能陡增,错失市场良机。
超预期
超预期这个概念想必大家已经非常熟悉,雷布斯已经将这个概念普及的我家老佛爷都知道了。
超预期就是用户一般不会有的期待或者要求,在意料之外但是又是情理之中的。
我们在使用某种产品的时候可能会有这种表达:哎!?还能这么玩儿耶!
在产品的使用过程中的惊喜或超出常规的服务。
比如,酒店式的网咖,几个朋友组队开黑,累了可以直接上床休息。里面还有各种酒水、饮料、零食等等。
再比如,经常去的西餐厅,生日的时候送你一杯红酒和精心准备的适合你偏好的小礼物。假如,当天并没有去到这家店进行消费但是也收到祝福和优惠卡。
我一年多没去的西餐厅,生日当天电话联系我送祝福,并且在我的会员卡中主动送出一份生日蛋糕。
本来我都快忘记自己很久没去吃西餐了,随着年龄增长,也忘记了自己的生日,但是这家一年多没去消费的西餐厅还记得。
这是经常感受到的服务性的超预期,其实硬件类的产品也有这类需求创造。
比如,小米,很成熟的例子就不列举了。
为什么在效用与精神上有这么多需求层次?
因为人与人的的偏好、信念不同,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下,需求也可能不相同甚至冲突;
也因为任何用户需求是在给定约束条件下得到满足,企业追求有利可图。
由上述对需求进行层次划分,我们更清楚的知道在那个层面满足用户需求以及做到什么程度。
我们追求成功,很大程度上不仅仅是为了得到物质上的满足,而且为了得到物质背后的情感反馈。
强大的物质基础不仅仅能解决看得见的需求,更能满足人内心深处的情感需要。
例如,一辆 30w 的宝马与一辆同价位的本田相比,后者的物质效用肯定大于前者,但是从情感上讲,前者效用更大。
那句话怎么说来着,买了一个 LOGO。
所以,我们不仅在产品实用性(功能/性能)上挖掘需求,也需要在情感上进行挖掘与之相适应。
最后,关于这一小节,在列举一个我们工作场景的栗子:
我们经常用到的办公软件(Excel/PPT),大家知道这类基本的办公软件,其功能可以强大到你想象不到的地步,比如我有同事可以用 Excel 画漫画。
我们大部分人通过自己摸索,偶尔请教一下同事,满足我们最基本的需求就可以了,只要将基本的数据清晰的展现出来就好,「保底需求」。
为了快速处理数据,提高效率,我们会学习一下公式、数据呈现方式,这类属于「够用就好」。
所谓,字不如表,表不如图。我们希望通过 Excel 能够清晰的表现数据结构、联系、易于理解传播的效用。所以咱们制作的 Excel 表中有数据关系表,有关键特征图以及各种动效,这属于「越多越好」。
在 Excel 中内置了各种算法、函数模块,我们不需要懂编程,也不需要理解其中复杂的关系。只需要将各种模块做不同的组合使用。这种属于「超预期」。
可感知性维度需求
可感知性其实是讲用户知不知道自己有某类需要。有些是显而易见的需求;有些则是给一点儿刺激,激发了用户的需求;有些则是用户根本不知道自己有这类需要,直到你把解决方案放到他的面前。
其实这部分可以通过冰山模型概括。

显性需求是指显而易见,用户明显感知到的、意识到的需求。
前面所有例子其实都是显而易见的需求,解决方案已经有了,用户明确知道自己需要什么。无非是需求满足程度的差异化而已,无论是在效用还是情感上的差异化。
生活中常见,比如,渴了需要喝水,只不过是什么类型的水而已,也许是茶水、可乐;也许从情感上需要的高端水,比如依云。
隐性需求是指用户并没有直接提出,不能清晰描述的需求。
还是先上栗子。工作中常见这类需求。
我们 PM 经常向 ID 工程师提需求,但我们自己并能完整、具象的表述我们的需求,每一次 ID 工程师向我们提案,但总是感觉差点儿什么,通过一次次的沟通、调整、灵感刺激刺激,才慢慢接近我们想要的产品样子。
一张设计草图放到你面前,恍然大悟,哎呀!这才是我想要的!
这类需求与显性需求有联系与依赖,往往是显性需求的延续。在满足显性需求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需求,这种需要需要与用户持续的沟通,形成一种激发力引导用户。
这类需要往往是根据技术的发展、对市场变化的预测提出来的;依赖于技术的发展、依赖于经济周期、依赖于用户的变化。
这也是为什么我经常强调 产品是技术与人文的结合的原因。产品经理需要关注技术趋势、动向,对市场上新技术的快速反应,因为产品经理不仅需要做产品设计,还需要做产品管理。
好了,回来说隐性需求。我们需要探求的是用户内心若隐若现的,隐隐作痛的那一部分。因为显性需求已经满足了,但是用户又不知道如何更好,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这种摇摇晃晃的小火苗给彻底的激发出来。
我们渴了先是喝水,然后喝可乐,再然后喝各类茶饮料。慢慢的看到冷柜中花花绿绿的饮料,那只不安分的手不知道抚摸哪只小瓶子。
突然,一支赫然写着健康水,富含多种微量元素的水,并且外观还极其好看。
你就像见到了花姑娘一样,不安分的伸出了你的魔爪,她属于你了。
深层需求是指用户完全没有意识到的需求。
如果说隐性需求是用户的潜意识,那深层需求就是用户的无意识,根本没有这类需求的感知。
经典案例就是马车与汽车。
用户表达出来的是要一匹更快的马,其实他想要的是速度,更没想到他可能要的是速度与激情。
离我们最近的栗子是「智能手机」,智能手机其实完全脱离手机的概念,是一种截然不同的解决方案。
乔帮主厉害的地方就在于这里。
这类需要依靠的还是我们对于技术和人的理解,技术是解决方案的支撑,想用户所不能想。
最后
其实探索用户需求,与其说是找用户需求,不如说是找用户的需要。归根到底还是对用户的探究,理解人和客观现实世界。
那为什么从效用与情感、可感知性两个维度讨论用户需求呢?
其实这只是一种思考的方式。
我们首先要去满足的是用户的显性需求,能够满足隐性需求是一个加分项,能够找到用户深层需求可真是可以讲改变世界。像乔帮主这样的大 boos 全世界也找不到几个。
更多的时候,基于效用与情感的需求我们都满足不了。能够无限的、极大概率的靠近用户最真实的需要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。